
“今天盈富忧配,干眼症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议题。在‘数字时代用眼习惯+现代生活环境’的双重作用下,干眼症发病率攀升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
近日,第十一届全国干眼学术会议(2025 CDEC)在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师报》专访台湾基隆长庚医院副院长、台湾白内障及屈光手术医学会理事长孙启钦教授,请他围绕中国台湾地区干眼发病趋势和管理体系,分享他眼中干眼的流行病学情况、诊断及治疗方案、疾病管理策略等热点话题。

“2021年发表在《美国眼科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台湾地区全年龄段人口中,干眼症总体盛行率为7.85%,且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相关递增趋势。”孙启钦教授介绍,在台湾地区,女性罹患干眼症的比例约为男性的2~3倍,与全球干眼症发病规律一致。
“如今,干眼症已成为眼科领域的‘显学’。”孙启钦教授表示,干眼的发病机制是以眼表不稳定为核心,伴随高渗透压、眼表炎症、眼表损伤等多环节交互作用的多维度疾病,甚至与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眼表微环境失衡,最终引发干眼症状。其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而电子设备过度使用、环境因素、生活习惯改变等又使得干眼患病人群“与日俱增”。
因此,当前全球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及医药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在干眼诊疗及药物研发领域投入大量人力与财力。而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自觉意识,引导其采取正确方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也成为干眼防治的重要前提。
抗炎治疗为核心
4级治疗方案对干眼患者“因病施治”
干眼治疗的认知变革
“对于干眼疾病和诊疗,台湾地区发展基本与全球一致,也经历了一个认知变革和发展的过程”。孙启钦教授回忆,“早在1994~1995年,在我还是一名住院医师时,学界对干眼的分类仅有‘泪液蒸发过多’与‘泪液分泌不足’两类;且无论医师还是患者,对干眼治疗的认知普遍停留在‘你是干眼症,点一点人工泪液缓解症状就好了’,甚至认为‘具体用什么人工泪液,自己随便去药房购买使用就可以’。”
孙启钦教授表示,近年来,干眼疾病的诊疗理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转变、丰富。2007年发布的国际干眼工作组(DEWS)共识中,明确强调了炎症和干眼的关系,炎症在干眼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而2025年发布的DEWS Ⅲ,进一步确立了“炎症是干眼核心病理环节”,将“炎症机制”置于干眼诊疗的核心地位。标志着干眼治疗从“单纯缓解症状”转向“抗炎治疗为核心”。
早期筛查与4级诊疗方案
作为台湾地区首部《干眼症治疗共识》的主要牵头专家,孙启钦教授详细介绍了他和团队针对干眼开展的早期筛查模式和4级治疗方案。
在筛查方面,首先,医师会使用OSDI问卷或DEQ-5问卷对检查者进行主观症状评估,若问卷得分超过阈值,则启动眼表客观检查,进而根据眼表损伤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级,并匹配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分级方面盈富忧配,他和团队采用4级治疗方针。其中,针对轻度干眼的1级治疗以基础护理与对症缓解为主,当病情进展至2级,眼表已出现角膜、结膜损伤,可能伴随视力品质下降。此时,治疗方案会进行相应调整,并引入抗炎治疗。
孙启钦教授介绍,临床常用的抗炎药物包括眼用激素、环孢素、利巴韦林等,其中,眼用激素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眼压升高或白内障,临床通常建议短期使用以快速缓解炎症,待症状改善后,若患者仍需持续抗炎治疗,则会切换为低浓度环孢素。而针对更多的干眼治疗选择,低浓度环孢素都是首选药物之一,“临床上,0.05%环孢素滴眼液安全性较高,患者每日使用2次即可有效改善眼表炎症,且多项研究证实,该药还能刺激自身的泪液分泌,进一步促进眼表修复。”
对于眼表损伤严重的3、4级干眼患者,则在使用低浓度环孢素等基础抗炎治疗的同时,还应考虑增加血液制剂、手术等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孙启钦教授特别强调,重度干眼患者可能合并自体免疫疾病。因此,眼科医师需保持警惕,必要时将患者转至风湿免疫科进一步检查,避免漏诊自体免疫疾病。
“正如‘因材施教’这一中华儒家教育理论的核心原则,干眼治疗不能墨守成规,若患者初诊时症状已十分严重,应直接采用3、4级治疗方案,尤其是对于有手术需求的患者,术前妥善控制干眼至关重要。”孙启钦教授强调,无论启动哪一级治疗,“患者自我觉醒”与“医师卫生教育”均是干眼治疗的核心和基础。
抗炎与长期管理
平衡安全与疗效的治疗选择
0.05%环孢素滴眼液
满足大部分干眼患者治疗需求
事实上,很早之前,美国专家在分析干眼症族群时就指出,无论干眼患者是否存在睑板腺阻塞或泪液分泌不足,其眼表均存在TNF-α、IL-6等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建议临床应适度使用抗炎药物精准治疗。
孙启钦教授回忆,台湾地区在早期临床中尚无标准化环孢素制剂时,医师一般常会为患者“自制药物”。“当时,对于角膜移植后产生排斥反应的患者,我曾将2%浓度的环孢素溶解于玉米油中,患者使用后总说:医生,我点后很疼!我还认为患者有些‘矫情’,现在看来,是我有些‘残忍’。”
孙启钦教授表示,尽管早期研究显示,高浓度环孢素对角膜染色的改善更优,但实际临床中必须平衡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如今,标准化的0.05%环孢素制剂已广泛应用,不仅证实其疗效明确,且耐受性显著提升,可满足大部分干眼患者的治疗需求。”
曾有一位34岁女性患者,在接受屈光手术后1~2个月出现双眼严重角膜损伤,且症状持续加重。经全身筛查,未发现明显免疫系统异常。初期给予低剂量类固醇治疗,患者症状无改善;上调类固醇剂量与浓度效果仍不显著。
考虑到长期使用眼用激素的潜在副作用,孙启钦教授决定为患者换用0.05%环孢素滴眼液。用药3~4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OSDI评分下降,眼表角膜损伤逐渐愈合;持续用药半年后,症状基本消除,遂停用眼用激素,仅保留环孢素维持治疗。治疗初期,嘱患者每日使用3~4次,症状稳定后,逐渐减量至每日2次、1次、每两天1次,长期维持效果良好。
此外,针对合并自体免疫疾病的干眼患者,孙启钦教授团队也发现,在患者已接受基础免疫治疗的前提下,联合使用低浓度环孢素,可进一步改善眼表症状与体征,且安全性较高,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亲民的医保政策盈富忧配
让干眼患者治疗更可及
“0.05%环孢素滴眼液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干眼患者,在临床应用中需注意:首先,通过详细诊断明确患者干眼类型与严重程度,确保药物适用;其次,尽管该药物安全性较高,但在台湾地区,仍有1/6~1/7的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眼部发红、异物感等不适,此时需及时复诊,由医师调整治疗方案;最后,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
孙启钦教授介绍,在中国台湾地区,若患者不符合健保适应症,自行购买0.05%环孢素滴眼液,每月需支付约1200新台币(约40美元),对于需要长期治疗的干眼患者而言,其经济负担还是不小。
当得知大陆医保报销政策,使用0.05%环孢素滴眼液的患者仅需自付2~3美元/月时,孙启钦教授欣慰地表示:“大陆的环孢素滴眼液价格非常亲民,创新剂型也更舒适,对干眼患者而言是重大福音,在符合适应症的前提下,能让更多患者获得规范治疗。”
新闻回顾
2020年6月,兹润®0.05%环孢素滴眼液(Ⅱ)正式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获批上市的用于干眼症的环孢素眼用制剂。2021年12月,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大大降低干眼患者的用药负担,惠及更多患者。
建立正确疾病认知
让医师成为患者的“有力靠山”
随着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近年来学界对于干眼的诊疗手段和认知水平显著提升。但同时,孙启钦教授认为,患者的有效管理与疾病的正确认知,还是干眼长期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这方面,他和团队正逐渐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应对策略。
疾病科普:从“认知建立”到“主动管理”
孙启钦教授强调,干眼患者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正确认知”——医师需明确告知患者,干眼症的诸多危险因素在现代生活中难以完全规避,因此疾病可能长期存在。基于这一认知,患者才能理解“长期管理”的必要性,避免因“追求根治”无果而放弃治疗。
在临床实践中,孙启钦教授的诊疗团队配有卫教师,负责为干眼患者提供系统化的疾病及诊疗科普,帮助患者深入了解疾病病因、治疗方案与日常护理要点。
随访管理:定期复查与个性化调整
在患者建立正确认知后,医师会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随访计划: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至少每3个月复查1次;若患者症状不稳定或处于治疗调整期,则需缩短随访间隔,甚至每月复查。
“复查内容主要包括泪膜稳定度评估、眼表损伤情况检查、症状评分等。”孙启钦教授表示,他特别注重“动态对比”——每次复查时,会将患者当前的眼表照片、检查数据与既往记录进行对比,让患者直观看到治疗效果,增强信心。
此外,随访中还会重点关注药物副作用与患者依从性:医师会询问患者用药后的感受,排查是否存在眼部不适等副作用;同时,了解患者是否按医嘱用药、日常护理是否到位,对依从性差的患者,会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针对性解决。
心理支持:建立医患互信 给予情感支持
“干眼患者的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孙启钦教授表示,由于干眼症状易反复、需长期治疗,许多患者会产生焦虑情绪,常会有“为什么一直不好”“点药有没有用”等疑问。此时,医师需耐心倾听患者诉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病情变化,并给予情感支持。
“很多医师觉得干眼患者很‘麻烦’,但我会从同理心出发——患者因眼部不适影响生活,才会反复就诊,医师应成为患者的‘有力靠山’。”
孙启钦教授分享,他常对患者说:“你放心,我不会放弃你,我放弃你,就是放弃我的职业信念。”这种真诚的沟通,能有效建立医患互信,让患者更愿配合长期治疗。即使面对极重度干眼患者,他也会积极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起有效控制病情的信心。
结语
精准医疗驱动干眼管理的模式革新
对于未来干眼治疗领域的发展方向,孙启钦教授表示,在基础研究层面,当前全球已涌现出多个潜在的治疗靶点与药物研发方向。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将为干眼治疗提供更多切入点,未来有望进一步丰富干眼治疗手段。在临床应用层面,“精准医疗”将成为核心发展方向。
孙启钦教授预测,未来干眼治疗可能实现“个体化精准给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样本或泪液样本,分析其基因图谱、炎症因子水平等生物标志物,判断患者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就像癌症的基因治疗,根据患者的基因特征选择药物,干眼治疗也将走向‘一人一策’。”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规范诊疗+长期管理”是干眼防治的核心,孙启钦教授相信,未来随着精准医疗技术的进步,干眼患者“长期控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标将逐步实现。
两岸携手共绘干眼诊疗新蓝图
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海峡两岸的著名眼科专家,孙启钦教授早在2008年便受邀以指导医师的身份,来到厦门长庚医院协助指导和开展手术教学与基础医疗工作,并与刘祖国教授、李炜教授等大陆眼科专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大陆人口基数大,科研投入力度强,特别是近年来在基础研究、药物开发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且有众多专注科研、执行力强的‘后浪’。”
孙启钦教授对于大陆在眼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给予了高度赞许盈富忧配,同时也十分期待与大陆眼科界加强合作:“此次能够受邀分享台湾在干眼诊疗方面的经验非常荣幸。期待未来能与更多的大陆专家与医疗机构开展更多合作,共同促进两岸在眼科临床与科研水平提升。两岸若能紧密合作,共享研究资源与临床数据,必将推动干眼诊疗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